我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障均等化水平,增进民生福祉
6月5日,又一个捷报从北京传来:珠海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荣获首届“中国生态文明奖—先进集体”,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。这也是今年以来继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、第三次问鼎中国最宜居城市之后,珠海拿下的又一“金字招牌”。
再度捧回如此高的“国字号”奖牌,这既是对珠海生态文明的褒奖,也是对珠海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保障均等化的肯定。近三年我市财政共投入16.6亿资金用于污水处理、污染防治、自然生态保护、污染减排等生态环境保障的相关工作。随着珠海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,市民们可以在更加优美的环境下享受休闲娱乐生活,共享均等化服务成果。
环保新招频出空气自然好
入夏以来,清新的蓝、轻盈的云遍布全市天空,6月珠海空气质量排名再次位列全国74个重点城市之首,2016年上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97.8%,较2015年同期相比上升5.1个百分点。而在全年空气质量排名中,珠海一直排在环境部重点监测的74城前十,如2015年排名第九,2014年排名第五,2013年排名第六。
据了解,我市全面开展实施2016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,上半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,我市排名第五。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(GB3095-2012)评价,2016年上半年优良天数为175天,较2015年同期增加11天。PM2.5浓度为25微克/立方米,较2015年同期下降24.2%,
近年来,珠海建立了生态环境指数发布机制,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环境指数,创新生态补偿机制,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,率先探索“五规融合”,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,借鉴国际先进模式,引入第三方评价,确保考核客观、公正。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,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制度管人的环保治理新常态……珠海不断创新体制机制,环保新招频出,使得生态环境保障均等化不断得以提升。
全面治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
除了大气污染防治,我市也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;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,继续完善饮用水源地的标准化建设工作,建立了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。今年上半年,省控(含国控)断面、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%,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%,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5%。
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曾是农村发展面临的两个“老大难”问题。珠海通过不断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,制定并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方案,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收运设施建设,使209个村居告别“垃圾围城”,行政村居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,“美丽乡村”已具雏形。如今,珠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%。
珠海还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,截至2015年底,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,总设计处理规模达73.4万吨/日,全市污泥处置能力250吨/日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.7%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目前已有158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。
此外,珠海实施“双随机”抽查机制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,初步构建了市监控、区(功能区)负责、镇(街)执行、村(社区)监督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新体系。2016年上半年,共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5699人次,检查企业2599家,发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112份,确保生态环境成果得到有效呵护。
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惠及城乡
周末,横琴芒洲湿地公园里,市民游客或在木栈道中穿行,或是直接踏上浮桥,沉浸在生态田园的迷人风光里。这个占地60公顷的湿地里,12万多株红树林植物和候鸟共栖共生,成了不少都市人放飞心情的好去处。
近年来,珠海通过人工造林、更新改造、套种补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,按照“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”的原则,推进多个林业重点生态项目,如今,珠海城市北部屏障凤凰山、西部门户黄杨山和大镜山水库、乾务水库等重要水源地,森林碳储汇功能不断增强,城市水源地生态不断改善。在高栏港区,南水、平沙两镇600亩的人工造林,正茁壮成长,不久将成为保护西部生态的一道屏障;在万山区,4244亩林地封山育林,呵护着“百岛之市”的海岛原生生态地貌。
2016年上半年,建设了生态景观林带15.8公里,其中横琴新区完成3公里、斗门区完成3公里、金湾区完成9.8公里;森林碳汇造林八千多亩,遍布金湾、斗门、高栏、万山。高栏港区连湾山森林公园、高新区赤花山森林公园、香洲区香山湖公园、斗门区接霞庄和龙山公园湿地公园顺利推进,全市共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点30个。
珠海特区报 宋雪梅记者报道